你的位置:亿兆体育 > 最新动态 >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——《道德经》悟读【第七十七章·不欲见贤】

最新动态
道德之生命启示录——《道德经》悟读【第七十七章·不欲见贤】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3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天道无亲循自然,损余补缺无恶善;圣人功成不自处,不为虚名累平生。

图片

【原文】

天之道(自然规律),其犹张弓(张弓射箭)欤?高者抑之(弦拉高了压低一点)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(拉满了放松点)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

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

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(不想张扬贤能)

【悟读】

图片

时乘六龙以御天,所其无逸;

用敷五福而锡极,彰厥有常。

此故宫中和殿之楹联,传为乾隆帝所撰,彰显了乾隆之大气。大意为,太阳驾六龙永恒地在天空中运行,圣王之所在亦没有安逸之时;君主因广布五福才得民众拥戴,彰显君王之德泽须持之以恒。

乾隆是站在帝王之角度书写此楹联,勉励自己不可沉迷于安逸享受,须思图奋进,居安思危。这对世人也是一种很好的警示。

和,是中华文明之核心价值和基本观念。从宇宙到人生,从家庭到社会,从政治到经济,“和”的价值和观念无处不在。

“天之道,其在张弓与”,老圣人一开篇就揭示了人生重要之“平衡规律”。人生如同射箭,高者低之,低者高之,左者右之,右者左之。人生痛苦之源,多因自己身心之失衡。

生命之重,或在“中和”。三家思想各异,然而皆贵“中道”。儒家站在阳刚之立场上讲“中”,强调中庸,“不偏谓之中,不易(改变)谓之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,庸者,天下之定理”;道家站在阴柔之立场上讲“中”,重视中道,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”,“不如守中”;佛家则站在空性的立场上讲“中”,强调中观,去除二元对立,无我无常。

图片

本章老圣人承接前几章之思想,透露出一种朦胧的中和与均衡思想。本章阐述之主旨是,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;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”。老圣人基于对自然和人类之观察,认为一切事物,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,皆具同一性。老圣人以“天之道”与“人之道”作比,主张“人之道”须则法“天之道”。

天之道,从来雨露均沾。“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”,此言老圣人是在告诉世人一个自然规律,整个社会之运行,总体处于一种均衡之状态,期间虽有起有伏,但结局往往是,有余会损,不足会补。

“循天之大道,从此不迷茫”。其重要之前提,必须是,一定是,肯定是,依道而为,循道而行。

由于人性贪婪自私的一面,得一思二,得陇望蜀,社会出现“富者越富,贫者越贪”的马太效应。

“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”,弘扬的是一种有为却不刻意张扬之人生态度。句中的“为”和“功成”也代表了圣人们“有余”的一面,而“不恃”、“不处”,是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的典范,他们损的是自己的余,补的是天下的缺。

真正智者,内心强大,知其优明其弱,守拙不露;无知之辈,刻意表现,好为人师,肤浅庸俗。

为人之最高境界是,懂得抱朴守拙,知雄守雌,以退为进。

图片

诸葛孔明,怀经世之才,不出茅庐而知天下。生逢乱世,他选择的是隐居南阳;曹雪芹花十余年著有《红楼梦》,并未想通过小说来博取名利,书稿只在朋友间传阅。

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人有包容,谋事易成。真正的英雄,能伸能屈。人的一生,不可能都是顺顺利利的。得意时不趾高气昂,失意时不一味消沉。隐忍,才能尝尽人生百味。

学会低调,懂得藏拙,大智若愚,韬光养晦,也许才能最终赢得整个人生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亿兆体育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